2014 11月25号
我国品牌农业起步晚、发展快、潜力大
编辑:新农人
我国品牌农业起步晚、发展快、潜力大

近年来,各地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农业企业等相关主体顺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农产品品牌发展路径,推动品牌农业发展。

(一)农产品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但品牌农业思想体系尚未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品牌者得市场,得市场者得天下。作为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 的企业和农户逐步开始重视品牌建设,注册商标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作为农产品品牌消费的终端,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在逐年提高,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和农户 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缺乏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的新思维、新办法、新手段,从农业组织管理者、农业企业经营者到一线农业生产者,许多人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禁锢,认识不到品牌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管理者认为那是经营者的事,经营者认为那是少部分先进地区和先进企业的事,一线农业生产者认为那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使品牌发展成了部分先知先觉者的自发行动。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扶持,企业常常只看到眼前现实利益而忽视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农民则常常就生产论生产缺乏可持续经营的思想,品牌在市场经济和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我国品牌农业起步晚、发展快、潜力大

(二)品牌农产品增长迅速,但影响力仅停留在局部地区、有限时期。随着市场化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 特、新产品逐渐成长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如三元、顺鑫、鹏程等产业品牌,五常大米、西湖龙井、洛川苹果、赣南脐橙、阳澄湖大 闸蟹、福成肉牛、金星鸭业、爱森猪肉等产品品牌。目前农产品注册商标从2008年的60万件增长到了2013年的125万 件,五年间翻了一番。但是,由于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少。多数品牌影响力还仅停留在局部地域,跨省跨区域的品牌不多,国际上的 知名品牌更少。国内前几位的一些农产品品牌,其规模与全球对应产业的品牌相比较差距也很明显。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品牌,由于保护机制不健全无法持续保持影 响力。

(三) 品牌营销方式日益丰富,但农产品品牌培育保护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这几年,通过举办农产品品牌大会、洛川苹果节、寿光蔬菜节等等会展,加大品牌影响力,放 大品牌效益。云南开展了“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六大名米”评选认定活动,有效丰富了农产品品牌培育的内容和形式,是打 造农产品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广东省农业厅今年把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作为重点工作,从主要食用农产品中,选择设置“米、猪、鸡、鸭、鹅、果、 茶、菜、鱼、虾”10大系列,从每个系列中评选五个产品作为推介产品,在各地市现场巡回展示、推介,对各系列评选前三名的产品 授予“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对应的称号,分别命名为“广东名米”、“广东名猪”、“广东名鸡”、“广东名果”、“广东名茶”等,进行全方位专题宣传 推介。陕西洛川重点是从品牌打造入手,提升苹果产业影响力和话语权,洛川苹果品牌价值超过40亿元。湖北省农业厅通过做大龙头企业,扶持本土品牌创建,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基地建设培育出了周黑鸭天种种猪等一批闻名全国的畜牧业品牌。同 时我们看到,品牌创建涉及部门较多,工作协调整合机制不健全,建设过程中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情况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各级政府基本没有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发 展的针对性政策和专项资金,农产品品牌在与工商服务业品牌竞争中因先天的劣势争取不到有力的资源注入。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使农产品品牌化发展还一定程度上停 留在企业和农民自愿自觉的基础上。

(四)对公用品牌发展开展了有益探索,但公用品牌的理念尚未普及。我国农产品公用品牌发展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迅速。前几年,农业部尝试开展了消费者最喜爱的公用品牌调查,对前100位的品牌实施大力推荐宣传,社会反响很好。 我们对近200个公用品牌构成分析看,东部沿海地区的9个省拥有近37%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省均7.2个;中部6省省均5.2个;西部10省拥有全国44%公用品牌,省均达到7.8个。东部的山东省,其品牌类别齐全,品牌数量最多。在7个产品类别中,水果类是最大的一类,占品牌总量的43%;其次是蔬菜类、茶叶类。粮油、畜牧类(各占5%)、渔业以及其他类农产品的种植和生长大都需要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所以其品牌数量不是很多。由于公用品牌理念尚未在农业领域普及,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尚未整体规划,品牌资源不能得到很好整合,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农业公用品牌制度体系尚未建立,代表国家的形象的农产品国家品牌尚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