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新农人
农民正在收割甘蔗。图/记者 欧阳泽
我市是省内农业第一大市,是国内重要的粮食、糖蔗、水果、蔬菜种植基地,但由于地处沿海,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灾害风险也居全省首位。因此,开展政策性种植保险工作,能有效帮助农民救灾抗灾,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
我市从2010年起开展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试点工作,今年4月份起推行政策性甘蔗种植保险,目前都取得良好效果。近日,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为更好地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我市下一步计划推行政策性香蕉种植保险,具体方案正在制定中。
水稻参保面积全省首位
我市水稻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是全省的水稻种植大市,同时我市是全国四大糖料生产基地之一,是我省种植主产区。但我市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危害较大,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稻、甘蔗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为脆弱,因此,开展政策性水稻、甘蔗种植保险工作,能进一步增强水稻、甘蔗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广大农民利益。
2010年起我市开展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试点工作,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据统计,2013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365.11万亩,参保319.45万亩,参保覆盖率87.49%,参保面积居全省首位。其中开发区、麻章区、坡头区、霞山区、赤坎区、廉江市等参保率达到100%;全市受损水稻预计赔付款8079万元,减少了粮农损失,维护了粮农利益。
甘蔗保险惠利企业农户
近年来,我市遭遇多次台风,暴雨、病虫害等也时有发生,给全市甘蔗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此外,近年来糖价走低,一些蔗农放弃种植甘蔗,导致部分糖厂停产,位于廉江市雅塘镇的湛江市雅沙糖业有限公司就曾面临这个问题。
为有效防范甘蔗种植风险,提高甘蔗种植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农民灾后恢复生产的能力,促进全市甘蔗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我市从今年4月份起推行政策性甘蔗种植保险。按照“低保障、广覆盖”原则,全市统一保险金额为650元/亩/造,甘蔗品种保险保费为32.5元/亩/造,其中由种植户承担20%比例,各级财政按照80%的比例进行补贴。
为了调动蔗农的种植积极性,雅沙糖厂拿出40多万元,为2万多户蔗农、共计6万多亩地买保险,由种植户承担的保险金额全由糖厂买单。廉江市的糖企为种植户买单,麻章区则采用垫付的方法为种植户支付保费,年底收获时再从收购费用中扣除,每吨甘蔗扣除一元。“这40多万元花得绝对值!我们作为糖业加工企业,没有甘蔗就没法开工,这40多万是用在了刀刃上,我们花得心甘情愿。”雅沙糖厂的农务部部长林君强说。
雅塘镇长山岭村的梁坤种植甘蔗已有10年,目前种有200多亩甘蔗地。他介绍,甘蔗最怕大风,七八级风就能让甘蔗倒伏,碰上台风天,一亩地减产一吨多,每年要亏损十多万元。“现在有保险就好多了,最高赔付可以达到每亩650元,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余正德也是甘蔗种植大户,种有360多亩甘蔗地,有了甘蔗保险后,他计划扩种到700亩。每年七八月是甘蔗生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台风最多的时期,往年这个时候,余正德都睡不着觉,也不敢到地里看。“我早就盼望着有甘蔗保险,如今能上保险,我就像吃了‘定心丸’。”
农业部门保险公司联动
为了让农民认识到农业保险的好处,农业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参保氛围。财政方面,市、县两级财政比例足额落实了保费补贴资金,市和部分县(市、区)还专门划拨专项工作经费,支持开展工作。农业、财政、保险、金融等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工作开展。
同时,我市强抓政策性涉农保险基层协保体系建设工作,切实加强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和协保员队伍建设,基层协保体系日趋完善,在种植保险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超强台风“威马逊”横扫雷州半岛,由于当时正值甘蔗生长脆弱的拔节快速生长期,致使我市甘蔗发生大面积倒伏、折损,受灾范围广。今年是我市第一年推广甘蔗种植保险业务,农业部门和保险公司通力配合,我市甘蔗保险普及率高。
台风登陆当天,农业部门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包括水稻在内的农作物救灾复产和组织定损理赔工作,制定方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农业部门立即启动工作联动机制,扎实开展灾后定损理赔工作。同时,抽调专家和有关人员组成理赔工作小组,赴全市各地进行现场查勘、收集证据、实地测产。保险公司制定了理赔工作考核方案,组织举办理赔工作培训班,邀请专家讲授相关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台风过后,又及时组织查勘定损,扎实做好理赔工作,减少农民因灾损失。农业部门和保险公司通力配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台风对农民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