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1月17号
农业走出去的海外战略如何实施
编辑:新农人

据媒体报道,中日在巴西打响粮食争夺战,在世界粮食贸易日趋活跃的情况下,中日在巴西展开大豆争夺,日企积极收购当地企业,以中粮为首宣布收购荷兰大型粮食公司尼德拉集团,收购价约合12亿美元,该集团在巴西开展大规模粮食生产。海外屯田,重庆粮食集团早已在巴西生产运回大豆,这一切不失为增加粮食产能,保国内粮安的重大举措。

近日,还有媒体称,中国肉类需求激增将改变全球饲料粮贸易格局,掀起全球海啸。由于中国肉类消费迅速增加,到2050年中国的肉类进口将飙升35倍,将会引发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对国际粮食市场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对全世界的农民、公共健康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综合国内生产、消费、政策、科技等多种因素指出,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未来中国不可能大量进口肉类。

尽管专家预测分析,此观点不成立,未来肉类消费不会有前10年的增长势头,再加之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玉米进口配额、大豆进口可控,不会危及世界谷物贸易量和价格,但是口粮或者说谷物中国威胁说甚嚣尘上,从大豆到玉米激进进口威胁论,再到布朗中国粮食结构失衡威胁说,从转基因大豆、玉米到偷偷摸摸在国内种植转基因稻谷,无风不起浪。


 
《谁能养活中国》一书作者、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前一时期再度挑起世界能否养活中国话题,称中国粮食进口急剧增加、结构性粮食缺口继续拉大、中国加快在国际上抢粮等论调。世界如此关注中国的粮食问题,可见中国地大物不博,粮食产能的脆弱性,以及粮食问题的敏感性,可见一斑。


不知这位仁兄是惯性思维,还是魔怔,在90年代谁能养活中国滥调破灭后,再次挑起话端。当前粮食安全各有关方面一致认识,粮食生产十连增、抑或十一连丰,粮食市场和价格平稳有序,粮食储备充足。有人戏称,粮食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不多不少很难得也很难干。


我国目前依然存在人畜争粮的尴尬,据称饲料需求量已是口粮需求的2.5倍,可见粮食转化量巨大惊人,2013年我国大豆进口6000多万吨,如果不进口,饲料就不够用,光靠秸秆、营养价值太低,产不出肉和奶,需要耗粮型家畜,同时以粮为纲,过分重视谷物生产,过度施用农药化肥,导致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问题,耕地板结、沙化、酸化、重金属污染已非常严重。黑龙江的黑土地,原来有 1米厚的土层,而现在只有40————60厘米。形成1米厚的土层需要3亿年,而现在退化的速度是11厘米。表面上耕地没减少,实际在隐形减少,这是口粮和饲用粮之间的矛盾,也是影响粮食饲料安全的主要矛盾。

无意中翻出1996年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一份资料,《中国中长期粮食进口趋势浅析》,文中描述,1995年国内净进口粮食1985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9.87%,成为当年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粮食进口国。当时国内外研究机构预测中国2000年粮食进口,低数1500万吨,中间数4000————5000万吨,高数9000万吨,中国专家共同看法是中国粮食进口大国的态势21世纪初难以改变。


不幸被专家言中,新世纪中国粮食进口直线上升,2011年大豆进口5200万吨,20125700万吨,2013年进口超过6000万吨,加上三大主粮,进口从2011年的6000万吨越到2012年超过7000万吨。现在粮食进口已从80年代的纯品种调剂变为今天的必要补充,已从个别品种进口发展成全面进口,从进口几亿美元上升到200————300多亿美元。

中国粮食安全自给率的红线已松动,《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曾专门进行了调查采访,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基本的结论是粮食既有进口,也有出口,进口不是为了满足口粮需要,而是工业、饲料用粮等多样化消费需求,增加进口还与利用国际粮价走低购进有关,没有超过三大粮食品种配额一半的反驳言辞等等。


 
姑且相信这样的数字和求证,立足自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调剂也无可厚非,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玉米大量出口,适量进口加拿大或美国小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种调剂,我国已从粮食进出口摇身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进口量不可谓不大,近两年每年5000————6000万吨油料大豆进口就是一个明证(其实大豆应放在谷物类统计,实际粮食进口量还要大),仅此一项相当于在国外屯田4————5亿亩,中国的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2011年跌破90%,也有人说不足80%,也是不争的事实,数字惊人,发人反省历史和深思当下。

不是危言耸听,是触目惊心,粮食的刚性需求与水资源、耕地、人力物化成本骤增等遏制因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参考消息》曾在2011421日载,美国媒体报道,耕地遭侵占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文章称从1996年国家第一次土地详查时到2008年,中国的耕地共减少833万公顷。现在耕地已经减至1.2亿公顷(18亿亩)这一政府设定的红线

大量的开发基建占地摆在面前,所谓的占补平衡,有些是补在山坡丘陵薄地,何谈种粮或提高产量。大量的开发占地且不说违背农民意愿,最值得警惕警醒的是耕地良田遭受侵占,大片粮田所谓的黄土变成金。一方面耕地的减少,另一方面粮食连续增产,似乎不对称、不匹配,固然有单产的增加,但是科技支撑增长有限度,这不由使人对粮食产量数字的真实性产生担忧。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白美清逢会必谈,不无担忧地说,当前不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销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都不高,调出粮食的省区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事实上以招商引资为重中之重,占用耕地搞建设,忽视农业和粮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赖中央,销区依赖产区,居民依赖市场的情绪在滋长。不少地方是口号农业,无序占用耕地的现象并未停止。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和粮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实际上耕地减少和干旱已经还以颜色,今后粮食生产的增长空间和难度异常大,要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5.4亿吨决非轻而易举能办到的。而粮食的需求则呈刚性增长。十二五末,人口将达到13.9亿,城镇人口将占一半以上。粮食的需求年年增加。产需、供求出现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库存和进口来补充调节日益困难。原先三大主粮中稻谷偏紧,现在粳稻、优质小麦、玉米等均出现了偏紧的苗头,粮食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

从世界的粮情看,粮食产量在21亿吨~22亿吨之间已经徘徊了多年。而世界人口由上世纪的65亿,很快上升到目前的近70亿,世界人口平均占有粮食只有300公斤左右,国际粮食市场回旋余地有限,国内每年进口一千多亿斤的大豆就是一个信号,值得反思。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的既定方针,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为确保粮食安全,要未雨绸缪,减少耕地和水资源枯竭的桎梏,不搞数字游戏,数字粮食,核实核准粮食数字,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准确科学的粮食产量基础数字。

中国火锅涮进口羊肉不是好事,进口粮食越多越好是奇谈怪论,传统农业迎头碰上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中国人的饭碗主要盛中国自己产的粮食,为中央把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新战略鼓与呼,以我为主,舍我其谁,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守住底线,保住饭碗,适度进口,海外屯田,巧用资源,适量调剂,科技支撑,政策扶持,提高产能,小麦、稻米口粮完全自给,谷物基本自给,方是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也是人间沧桑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