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1月17号
农业发展“后继乏人”明天谁来种地
编辑:新农人

央广网峡江11月17日消息(峡江台帅轲、潘媛)农民是农业发展的根本。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新生代农民不愿种田以及农村种田农民老龄化,农业发展“后继乏人”,明天”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

今年58岁的陈茂盛是峡江县桐林乡邓家坪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从16岁开始,陈茂盛就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四十多年的农村变化,他都看在眼里,陈茂盛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年轻人不愿种田,农民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

记者调查发现,在农村,务农农民年龄普遍偏大,留在家里种田的基本上都是年纪大的老人和妇女,而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了70%左右,很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不愿在家种田,其主要原因还是收入不高。农民张文明表示,田里的收入不高,一年到头五、六千块钱,勉强解决温饱问题。不如把田流转给别人种,到外头打工还多赚些。

然而,即使在新型职业农民中,50岁以上的也占主导,呈现出“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的现象,农业生产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而这也无形中推高了农业用工成本的飙升。今年50岁的种粮大户谢和良,承包了村里三分之一的土地搞起了规模种植,每年的农忙的时节,也是他最焦心的时候。谢和良告诉记者,他刚开始种田时,几十块钱一天别人抢着干,尽管这几年用工价涨了两三倍,但却经常出现一工难求的情况。种粮大户谢和说:“现在的价钱,一般的农活就是80块,剥烟的时候就是100块钱,农忙的时候烟放在田里烂掉都请不到人。”

尽管当前农业遭遇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现象,但是很多农民也表示,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现代农业发展加速的新形势下,农业是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农民也可以是体面的职业。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也许只是个时间问题,对于未来农业的传承发展,大家依然还是抱有乐观态度。种粮大户谢和良说:“等我们这一辈人都做不得事的时候,我估计年轻人也不会回来种田,要回来的话也要到四、五十岁才回来。”

【编后语】怎样让农民安心留在农村发展,归根结底在于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作为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积极引导传统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通过增加种粮补贴、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完善社会管理和农村金融体系等措施,确保种田农民有“钱”途。农民种田有利可图,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问题,更能解决“怎样种田”的深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