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1月17号
【创意农业】你见过3米高的稻子吗?
编辑:新农人

没错,眼见为实,这就是高度达2.9米的竹稻,这颗珍贵标本即将亮相广东农博会。图中的老人便是竹稻之父钟章美。

钟章美是广东省蕉岭县新铺镇霭岭村人。他1959年毕业于梅州农业学校,同年分配到海丰县农科所。承担所里的植保工作并从中摸索育种技术,在十年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心得。1969年在海丰县农科所附近的山坡堤围目睹了青皮竹从开花到结米,再到枯死的全过程。竹子所具有的多种优良性状给了他启发,于是“突发奇想”,大胆进行“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的研究,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钟章美在若干次的竹子与水稻杂交组合中,于1971年得到宝贵的三粒种子。将三粒种子播种后,虽经百般呵护,有两株苗仍然中途夭折,仅剩的一株禾苗经过736天才抽穗,穗长一尺多,但全不结实。后经药物处理,得到了一些种子。把种子再种在田里,发现疯狂分离,禾苗茎叶形态像竹子,根系发达,茎秆坚硬,株高在一米五左右。经回交复交,目前已稳定了一些品系。

“竹稻”从70-76年在海丰县农科所进行“竹稻的基础研究”,76年12月底,钟章美带着“竹稻”材料回到了蕉岭县农业局。78年局里派钟章美到黑龙江繁育良种小麦,期间也把竹稻带到黑土地里研究。

1982年钟章美晋升农艺师,后调往蕉岭县农科所。为了更好地研究竹稻,1993年11月底提前办理退休,在家庭的帮助下,回老家开辟“竹稻研究基地”,在无科研经费的情况下,一家人过着俭朴的生活,坚持自费开展竹稻研究。

2006年,梅州市农业学校委托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改良所对“竹稻”做基因检测,证实“竹稻”含有“青皮竹”基因,进一步印证了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成功。经广东省情报所检索:证实“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的育种技术属国内首创。

2007年,梅州市科技局评定竹稻研发人钟章美的“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研究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竹稻在梅州试种一般亩产达450-650公斤之间,早晚造皆宜,生育期在125-130天之间,而且米质优,个别品系表现再生性和抗旱性、抗倒性好。

因研发人能力和经费不足,期盼有机构对竹稻进行详细的基因学、分子学等研究。

竹稻的培育成功引起了袁隆平院长的关注

梅州金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蕉岭县钟章美竹稻专业合作社,是一家科技型、成长型的私营企业。公司和合作社分别成立于2008年和2013年,公司设在世界长寿之乡——蕉岭县,注册资金五百万元,占地6000余平方米,是一家集科研、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功能企业。

公司依托钟章美农艺师“竹子与水稻超远缘杂交”新技术和“竹稻”新品种,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订单种植”的新农模式开发“竹稻”系列产业链。产品主产地在长寿之乡——蕉岭,种植面积近两千亩。

公司坚持“诚信为本,科技为先,质量第一”。“竹稻米”经农业部稻米检测中心、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广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检测研究表明:竹稻米富硒多铁、丰锌高钙、多镁高钾、高蛋白,可作功能性营养大米。2013年“竹稻米”系列产品先后被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评为“谷米类唯一推荐品牌”、蕉岭县“十大长寿食品”、梅州市“十大旅游特色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