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1月17号
广东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突出
编辑:新农人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广东各级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和省的一系列“三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目标,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促进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排名靠前。

201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46.8亿元,增加值304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2.5%,排全国第8位;农产品出口81.3亿美元,增长8.3%,处于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69.3元,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居全国第6位,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至2.84:1。广东多种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饲料第一,水产品第二,水果、糖蔗第三,蔬菜第七,肉类第五),花卉产值全国第一,以占全国2.2%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5.6%的农业增加值,是全国农业效益最高的省份之一。

(二)现代农业建设成绩突出。

广东坚持以现代农业工程建设为抓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为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着力点,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是现代农业系列工程有序推进。统筹整合项目资金,以“十大工程、五大体系”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种业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高标准农田、农业信息化、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装备、循环型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综合执法、动植物疫病防控等现代农业工程体系建设。大力建设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8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打造样板。二是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高。现代种业加快发展,优质稻、超级稻、鲜食玉米、生猪、家禽等育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自给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从2011年的56%提高到2013年的5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四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比2011年,全省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49家,总数达453家;新增农民合作社16470家,增加了1.6倍,总数达26540家;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累计170657户。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生猪、奶牛规模养殖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扎实推进新一轮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有机质提升和中低产田改造等耕地质量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基本实现农业县全覆盖,提高了耕地产出率和抗灾能力。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建设,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11年的57%提高到63%,畜牧机械化程度居全国前列,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建设40个产粮大县、300家重点生猪养殖场、300个省级“菜篮子”基地、46个园艺作物、20个南亚热带作物标准园,成为保供给的中坚力量。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全省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85个,推广面积783.6万亩;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在全省开展广东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有效期内名牌产品(农业类)达到811个,创建了一大批“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推进质量安全监管、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逐步健全监管制度机制,初步建立省、市、县和乡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综合合格率达到97.8%,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责任措施落实到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农业部延伸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总分列全国第一。

(五)农业支持保护措施日益强化。

完善和落实农业四项补贴,推动出台财政奖补、政策性涉农保险、“政银保”项目等政策措施,有力保护和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强化农业抗灾救灾,有效抵御低温冻害、台风洪涝等多重灾害,积极应对生猪价格大幅下跌、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冲击,及时出台支持政策措施,保持了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取得新突破,全省实施了能繁母猪、水稻种植、玉米、甘蔗、花生、马铃薯、奶牛等7个保险品种,其中能繁母猪、水稻种植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76.9%和58.5%。

来源:广东省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