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3月08号
农业产业链布局助推世界客都梅州乡村全面振兴,富美蕉岭
编辑:新农人

【新农人|快讯】202233日下午,为推动梅州市蕉岭县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光伏、智慧农业产业,促进相关产业落地梅州市蕉岭县,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梅州市蕉岭县人民政府领导率队一行前来广东新农人调研考察。

11111111.jpg

广东新农人董事会秘书刘新春首先带各位参观了“新农人乡村振兴馆”和育苗智能化机器人,介绍了公司“消费帮扶”的乡村振兴模式后主持召开了座谈会,董事长邓肖辉、副总裁周扬荏、贵州事业部张发刚等负责人一同参加。

2222222.jpg

3333333.jpg

邓肖辉董事长表示热烈欢迎,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梅州市蕉岭县人民政府各位领导也非常感谢广东新农人的热情接待,认同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内省级农业农头企业广东新农人的经营理念,以及通过产业带动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梅州市蕉岭县人民政府领导重点围绕2021年粮食、蔬菜、水果、茶叶、林业、畜牧业详细对蕉岭的农业产业作了全面介绍,并提出蕉岭如何从美丽乡村到产业乡村,一二三产业如何融合发展的心声。

4444444.jpg

广东新农人董事长邓肖辉提出“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产业兴旺是农民增收和福利改进的根基,是丰富农村经济的新业态、是拓展农民增收的新空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结合梅州市蕉岭县当地农业产业化在发展中的实际进程,提议以发展辣椒产业为切入口,从试验田、示范基地起带动,到后期形成规模化的加工厂、特色产业园,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打通流通物流体系、成立交易中心,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携手并进,落地种植育苗示范基地,大力开创众创空间并推行优秀的农创理念。

5555555.jpg

现代农业竞争也由产品之间的简单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复杂竞争。可见,必须立足数字经济内核、把握农业发展规律与趋势,从农业产业链布局的新视角,精准施策,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可持续动能,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一、健全信息化机制 畅通农业链循环

  健全农业信息化机制,打通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和内外循环,是布局农业产业链的支撑。由于城乡间的生产要素流动一直受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和城市对农村的超额收益的制约,产业链各主体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封闭发展的问题,导致“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产业发展局面,无法形成一条城乡融合、有机完整的产业链。广大农户的参与被限制在种植和养殖环节,难以分享高利润率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产业链的区域分工和协作也无法形成。

  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弥补农产品弱质性属性,则需要同时改革产业结构及供需结构。一方面,利用信息流打通农业产业链本身的各个环节,通过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融通农资生产、流通、营销、服务各方面,实现全产业链的“并联、共赢、互促、共进”,构建相对完善、互动开放和信息对称共享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另一方面,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如利用云计算、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指导育种、栽培、收割等环节,倒逼“精细农业”,实现智能化和柔性自动化生产,有效解决农产品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保障农户收益

  培育农业产业链的目的,是通过农户分享加工与流通环节的价值增值来实现其持续增收。建立和谐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实现这一目的、保证农业产业链健康平稳运行的基础和关键。在传统的农业链各主体中,由于信息鸿沟、实力悬殊及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等原因,农户只能被动地接受利益分配。建立适当的利益联结机制,是指各方享有平等的主体地位,扭转强势主体占有弱势群体利益的状况,使农户能从农产品价值增值中获取更多收益、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三方共同受益的“红利式”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各地农业产业链结构、农户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产品种类的不同,相应采取市场联结、契约联结、战略性合作联结或股份合作利益联结的方式。如针对进入市场终端的供大众消费的鲜活农产品,采用契约联结机制,实施利益兜底,确保有市场风险时农户也有盈利。

  二是政府通过制定精准政策,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如政府在保护各市场主体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以农业补贴政策的方式将某些环节的收益部分返还给农户;或者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对农户进行生产经营的扶持、设立奖励基金鼓励龙头企业扶持农户等。

  三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着力破解农业农村发展瓶颈,盘活乡村沉睡资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农民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享新机制与实现途径,使农户有更多机会参与分享全产业链上的增值效益。

三、协同推进农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张

  随着技术创新迭代的速度加快、集聚的虚拟化特征日趋明显,农业产业链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如农业现代化程度低,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方式单一,在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延伸过程中精深加工投入少、产品附加值低,农户难以分享产业融合中的红利等,因此需要保证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张的协调性。

  从二者的功能和定位来看,纵向延伸是夯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尽可能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提高转化率,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增收,有效调动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横向扩张,则是扩大农业产业链的厚度,着重于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扩充。农业生产不仅是获得农产品的过程,更是在产业链纵向延伸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农业的地域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开发旅游观光农业、农业教育基地、农业科研基地,实现地域性与市场性相统一、参与性与文化性相协调。

  通过产业链上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张,可推动各主体间互动网络结构的升级,深化产业内部的分工与合作,提升龙头企业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控制能力;农业产业纵向、横向拓展过程中,伴随着技术结构、功能结构、供需结构和制度结构的协同演化与升级,通过分工与合作机制,也可带动链条上各主体环节的转型升级。

四、农业产业链转型 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

  从国内大循环角度看,助推农业产业链供给与市场需求相融合,就是提升农业产业链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而农业产业链供给侧的转型就是以高质量发展开拓市场的过程,也是由“福特制”时代的大规模生产向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柔性生产模式转变的过程。

  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动态化、信息化和不确定性,要求在农业产业链层面实现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方能提高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效率、增进社会福利。一是构建高质量制度环境,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理顺供需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如降低产业链内部治理成本和外部市场交易成本,通过健全产业链各主体间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化解各种利益冲突,推动供给、需求协同演化与升级。二是迅速响应需求变化,从“时间空间、要素成本、质量安全、个性多样”四个角度全面完善农产品消费市场,利用各类数字和信息技术,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如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规模以上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增强农产品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和客户粘性,以适应并推动需求结构的演变。三是跨越物理边界,消除农业产业链各主体间阻碍资源自由流动的各种非市场化限制,促进要素结构的升级,打造虚拟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前提和保障。

五、协调好促创新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谋求创新的同时不能忽略创新的副产品——风险,即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后疫情时代,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影响农业产业链平稳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对于风险的防范不能松懈,而风险防范又必须在促创新的过程中完成,这就要求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必须有所创新,且精准有效。

  对农业产业链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强化创新创业政策创设,培育创新创业新群体。建立以业绩、创新贡献为导向的农业农村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下乡人员和本乡“新农人”“土专家”“乡创客”返乡入乡创业,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第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做亮乡土特色产业,发展共享农庄、体验农场、创意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等新业态。为此,必须发展区域特色鲜明的小宗类、多样化粮、油、瓜、果、茶、中药材、养殖等特色种养,创响一批“大而优”“小而美”的农产品品牌;第三,农业产业链中种养、加工、流通与服务业等渗透交叉,当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结构转型时,由于运转周期长,面对各类复杂风险,农业产业链供给端无法快速调节,且链中物流和信息传递也相对迟缓,农户对市场需求无法做出快速的调整,农业链面临着断链、停链的风险。因此,政府需要加快智慧农业、县域仓储物流设施的建设,将农业链的各环节有机整合,实现链条主体的优势互补和一体化经营。构建有效的成本和风险分担机制,激励农业产业链的创新升级。坚持防风险的“底线思维”,夯实农业产业链的“安全座”。

六、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应结合乡村家庭生命周期、产业专业化或产业多元化集聚、地域特色、村庄异质性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精准施策、渠道多样。

  从现实层面看,要关注金融工具创新(如兼顾金融属性和社交属性的农业众筹)、金融组织变革(如虚拟平台上的跨界合作、主流与非主流金融的互补)、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如在线供应链金融2.0或数字供应链金融3.0)、风险新特征(如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保护、新金融的脆弱性和风险的指数传染效应)以及“全产业链”下城乡金融资源的重组和提质增效等。

  从制度层面看,确定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边界,政策性、开发性与商业性金融的服务对象与业务范围,构建城乡金融的耦合机制、乡村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虚拟集聚背景下出现农业生态圈融合趋势、智慧农业趋势等,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重塑价值链、组织结构时则需相机调整、适度规模并防范“全产业链陷阱”;构建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从资源配置、支付清算、风险控制、财富管理、成本核算等维度全面整合农村金融资源。


梅州市蕉岭简介:

梅州市蕉岭县,旧称镇平县,梅州市下辖县,中央苏区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闽粤赣交界处,西与平远县相连,东南与梅州市梅县区接壤,北与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毗邻,205国道和天汕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全县总面积961.64平方公里,下辖蕉城、长潭、三圳、新铺、文福、广福、蓝坊、南磜8个镇,县境四面环山,由北向南倾斜,其中有山地113.4万亩,耕地11.5万亩,河、湖水面及其他面积18.7万亩,是“全国绿化模范县”,也是世界长寿乡、原中央苏区县、中国生态文明县、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


蕉岭是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是广东的重点台乡之一,祖籍蕉岭的台胞约60万人,是全国重点台乡、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3]先后涌现出宋代梅州第一位进士蓝奎,晚清抗日保台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以及钟孟鸿、罗福星、林修明、谢晋元、林柏森、丘成桐、丘应楠、邓家栋等杰出人物。2014年,广东蕉岭县获“世界长寿乡”称号。

6666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