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3月30号
青海贵德松巴村:大山深处美丽的藏乡
编辑:新农人

blob.png

驱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碧绿的黄河水就在山脚下静静地流淌着。心里对那个美丽小村庄的憧憬,早已忽略山路的险峻。时而急弯,时而狭窄。迎面驶来一辆小的三轮车,彼此也都得小心翼翼地通过。突然,车窗外出现一片开阔地,原本湍急的黄河变得平静,宽阔的河床,整齐的田地,茂密的树林深处隐约可见的农家院落。这里便是青海省贵德县尕让乡松巴村,2013年底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

有人说,贵德是青海的小江南,松巴就是贵德的小江南。这个全村只有98户不到300人的纯藏族小村庄,凭借什么魅力,赢得了如此殊荣。记者带领大家走进村子,一探究竟。

好生态,处处美景入画来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lob.png

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原先闭塞的环境让松巴村保留下来了极好的生态。漫步于松巴村,整洁的乡间小道,别致的农家院落,溪水环绕而行,阳光透过树叶投下斑驳,让人仿若置身仙境一般。一旁的村主任俄见多杰不时地跟记者说,你看我们这里漂亮吧!

村子没有太多史料记载,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觉得村子有至少几百年的历史,这一点从村里的古树可得到印证。从村里走向黄河岸边,一棵棵参天大树宛若安详宁静的老人。俄见多杰告诉记者,村里上百年古杨树有百余棵,而年龄最长的两棵少说也有七八百年历史,当地人都称之为“神树”。

走近古树,抬头仰望,顺着枝干延伸的方向,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风的护送下,两棵杨树的种子在温热的松巴峡谷安家落户了。清清的黄河水滋润着它们,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它们,朴实的松巴人呵护着它们,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见证了松巴村的发展。

在松巴村,除了两棵“神树”,还有两处“神泉”,这是和谐自然最美的诠释。两处泉眼相距不远,汩汩泉水汇聚一处,向外流淌,形成一个天然池塘。芦苇、荷花、鱼儿、牛蛙,生活得不亦乐乎。

藏族有放生的习俗,让那些生活在这里的小动物又多了些安逸。多年在外做生意的角巴才让今年回到了村里,在池塘边自费建起了一座放置有转经筒的房子,引流淌的泉水带动经筒转动,为村里人祈福。

角巴才让说:“这是我们藏族的风俗,保佑全村人平安。以后发展好了,还可以作为村里的一处景点。”

徜徉于松巴村,就像是欣赏一幅唯美的山水画。虽没有江南水乡的小巧秀丽,却也大方别致,更带些神秘。

blob.png

谋发展,美丽乡村展新姿

说起村子这些年的变化,角巴才让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说:“以前村里谁家想盖房子,就是一片砖、一根木头运进来都费劲,全靠牲口翻山越岭一点一点地驮。后来路通了,村里人才有了富起来的希望,你看看现在,家家都在张罗着盖新房。”

松巴村美丽的新姿,不仅仅在于村里人住上了新房,更在于内在发展的潜力。盖房子简单,谋发展却难。为了发展,村“两委”班子动足了脑筋,最终拍板:借助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今年五一,村里的3家农家乐正式开张营业。松巴村包村干部雷强告诉记者,为了鼓励村里发展农家乐,今年4月份,县里专门为村里组织了一次烹饪培训班,请了专业厨师教村民做菜。

才让东主就是培训班的受益者之一。见到才让东主,他正忙碌着为客人们准备午餐,是一道藏式特色菜——血筏子。他边做边介绍,血筏子是用羊肝、葱花、炒面等和成馅儿,滚成约5厘米粗的圆柱形状,然后用新鲜羊油包裹,再用细棉线绑起来,下锅煮熟就能吃了。

才让东主是农家院的少东家。他说,在培训班学习了100多道菜的做法,现在拿手的菜有20多种。开业以来,农家院已经接待了3000多人,纯收入差不多4万元,而以前在外打工,一年也才能挣个一两万元。

俄见多杰说:“没想到,短短的几个月,3家农家院就给村里带来了十多万元的收入。今年才是头一年,刚刚起步,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农家院生意的好坏关键在吃的东西,村里也动了脑筋,通过流转土地,自己生产蔬菜和果品,保证绿色无污染;而肉类也全由村里提供,更加安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