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9月06号
埭头村:楠溪江耕读文化的缩影
编辑:新农人

image.png

       埭头村位于位于浙江永嘉县大若岩镇东部的埭头村,距离永嘉县城28公里。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多亩。埭头村人以陈姓为主,发展到今天已有330多户、1400多人。全村耕地300多亩,近三分之二的劳力都到外经商务工,在家的村民则种植生态蔬菜,发展农家乐。埭头村可谓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完美结合的古村落典型。2002年起,埭头村获“省绿化示范村”荣誉,并成为“市少年儿童体验基地——楠风营地”和“市环境教育基地”。

     埭头村古称埭川或埭谷,初建于元顺帝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至1340年)。地型由西向东倾斜,其型如船,人称船型之地。埭头古村建于元代后期,背依九螺山,丹崖如染,面对梧山,苍翠挺秀,为陈姓血缘聚居之村落。埭头村历来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近些年,县委县政府以保古、修古、造古方式保护和利用古村落,恢复了“松风水月”、“鲁班祠”、“墨沼池”、“卧龙岗”等古迹,保留了传统的古朴风貌。

image.png

         埭头村自然景观优美,群山环绕,满目苍翠,巨大的古樟树,别致的水井,优雅的竹林,让人流连忘返。对面梧山上大片森林,人称鸟播林,传说是埭头的先人,为美化秃秃童山施饭招鸟,留下含有树籽的鸟粪发育而成,山下田畴如画。

 人文景观

image.png

image.png

埭头古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由西向东倾斜,其型如船,所以人称船型之地。古村以陈氏大宗到卧龙岗为中心区,分布着陈氏宗祠、积翠祠、墨沼池、墨沼生香、裕后祠、屈庐等古建筑,明代人朱暗轩写的《小源埭头十景诗》中说埭头村是“卧龙盘处倍葱茏”。在这些古建筑中,尤以华祝祠(亦称鲁班祠)与松风水月最为著名。在这里,我们可看到士习民风、耕读传家的深邃文化底蕴。清嘉乾以来,这里文风鼎盛,入太学、府学、进书院和私塾者众多,大大地丰富了埭头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埭头村是典型的平民生活村落,具有鲜明的以宗族为主体的乡村文化特征。村里元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以及古池塘、古井、古樟树群等保留完好。有名的“松风水月”“墨沼生香”“屈庐”“淡如轩”等一批文化古宅和“墨沼池”“方开一鉴”等古池塘以及裕后祠等宗法建筑,堪称中国乡土建筑之瑰宝,处处蕴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无不让人发思古之悠情,领略先人这寄情山水营造家园,泽被后世的崇高理念。

 产业发展

近年来,该村还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蔬菜种植120亩,田鱼养殖50亩,水果种植100亩,年农业总产值达65万元,更好地带动农副产品的销出,带动了农户种植玉米、花生、番薯等农副产品的积极性。同时,埭头村的人们历来有在庭园中栽培香柚、板栗、葱、韭菜、花木、蔬菜的习惯,这也是楠溪江耕读文化的一个缩影,这些花木水果蔬菜不仅为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随着四季的交替变幻着不同的颜色,装饰着村庄的环境,形成了“村庄在花园中,花园在村庄中”的绚丽景色。 

   旅游发展

image.png

image.png

2003年以来,该村将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结合起来,打造“楠风营地”项目——温州市青少年活动基地,在此,青少年可以体验捉田鱼、掰玉米、插秧等农村生活,享受逐渐远去的儿时欢乐和农家情趣。目前,“游埭头古村、品楠溪山水、味农家乐趣”,已成了一张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让来这里的青少年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依托大若岩风景区旅游市场,在保护埭头村古村落基础上,当地两委充分利用埭头村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做足古村旅游的文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同时,以“农家乐”为主的家庭旅游服务业,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让全村走上了致富路。

   埭头村的幸福生活

一下车,埭头村道路两旁的路灯显得格外醒目,陈贤魏告诉记者,该村之前都是太阳能路灯,但一到没阳光的日子路灯就特别昏暗。为了方便村民行走,去年10月份,该村的路灯都通上了电,现在路灯可以“两用”了。从古樟树下循着蜿蜒悠长的游步道来到卧龙岗,一路上可以看到山上竹林茂密,路边山水潺潺,四周房屋古色古香,别有一番韵味。

image.png

穿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不知不觉已到中午,村民们开始忙着洗菜做饭。记者惊奇地发现,房前屋后以前用来排生活污水的水沟十分干净,有的村民甚至在水沟里养起了鱼。陈贤魏指着远处田野里的一块空地告诉记者,那里就是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现在全村350户的生活污水都在那里进行统一处理。

一幢幢古色古香的二层楼房是埭头村的一大特色。陈贤魏带着记者来到村民陈良伍家参观了一番。土锅灶、煤气灶、消毒柜、油烟机……农村的土锅灶加上现代的组合橱柜,这一整套厨房用具的结合,看似不协调却别有一番风味。

陈良伍指着土锅灶说:“虽然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家电设备也都配备齐全,但使用土锅灶可以将农村的柴火充分利用起来,即省钱又方便,现在村里一半多村民家的厨房都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

75岁的村民陈嘉新也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环境优美,他们生活条件也提高了,子女都在外面工作,他们就每天出去走走,运动运动,现在我们的生活都快赶上城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