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8月30号
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张谷英村
编辑:新农人

image.png

            张谷英村,属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镇,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地处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筑。专家认为,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现存完整的有西头岸、王家塅、上新屋等处,分别建于明、清时期,建筑形式和风格保持一致,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至今已存在了600多年。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沿革

image.png

         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江西人张谷英沿幕阜山脉西行至渭洞,见这里层山环绕,形成一块盆地,自然环境优美,顿生在此定居的念头。张谷英是位风水先生,他经过细致勘测后,选择了这块宅地,便大兴土木,繁衍生息,此地原名“渭洞村”,子孙们为纪念始祖,改名为“张谷英村”,张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image.png

          张谷英村几经沧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状。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层”、“石大门”、“潘家冲”三栋,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顺着屋脊望去,张谷英村整个建筑就变成了无数个“井”字。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青砖花岗岩为辅。

image.png

从高处眺望,四面青山围绕着一片屋宇,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而铺的是一条长廊,廊里铺有一条青石板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连接每一条巷口,巷道纵横交错,通达每个厅堂共有60条,最长的巷道有153米,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图案有喜鹊、梅花、猛曾之类,栩栩如生。

张谷英村现住有658户,2169人,全部是张谷英的第26、27代子孙。族居在这座迷宫似的古屋里,谨守着先祖“识时务、顺天然、重教育、兴礼义”的遗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几百年,世传不衰。

据记载,张谷英村发展至今已经过了600多年的历史,上海同济大学王绍周教授说:张谷英村可以作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国传统文化、平民意识、建筑艺术、审美情趣之精华于一体,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大价值。考古专家认为,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

image.png

张谷英村为汉族聚居群落。整个建筑群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体组合而成。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41年,清代两次续建。现有巷道62条,天井206个,总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732间。总体布局依地形呈“干技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各个单元自成庭院,各个庭院贯为一体。其最大特点是排水设施完整,采光、通风、防火设施完备。

张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礼仪、教育。村人以读书为荣,以不识字为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科举时代曾有进士1人、举人7人、贡生6人、贡员1人、佾生1人、庠生45人、太学生33人,当代大学生240多人、还有博士生和留学生。张谷英村人不但爱读书,也精武术。不少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张谷英景区已成为湘北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image.png

村落布局

各片建筑均为一“丰”字平面布局,纵轴一般由三至四进堂屋组成,多的可达五进。纵轴两边并列伸出三至四道横向的分支,每一分支又由三至四进堂屋组成。各进、堂屋之间由天井和屏门隔开,堂屋两边为厢房。每片房屋和每组堂屋之间均有巷道,既为分割线,又可交通联系,把各片房屋联为一个整体,四通八达,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由于大片房屋相联,采光排水全靠天井,故堂屋之间,据统计,大小天井为208个。厕所、畜圈均择边隅设置。

整村坐落于四周环山的盆地之中,盆地中一小山形似龙头,故名“龙头山”,两边各一小溪,在龙头山前汇合。龙头正前方有一直径约3米的天然巨石,称为“龙珠”,被认为“龙脉”所在。主体建筑便环绕龙头山而建,正门“当大门”处在龙头山前面,正对龙珠。原有溪水成半圆形环绕于当大门之前,门前成八字形建有两座石桥,称为“龙须”(现溪水改道,桥已拆)。“龙头”、“龙源”、“龙珠”,形成“巨龙戏珠”的形势,构思颇具匠心。

image.png

其建筑具有较高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堂屋中轴天井处设装修精美的木质屏风。梁枋上花纹雕饰,屏门挂落,窗棂图案均很精美。村中溪流回环曲折,石桥纵横,具有水乡情趣。确为一处少见的大族聚居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