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2月05号
星星渔火撒入江 武陵人家岁月长
编辑:新农人

image.png

从桃源县城出发,向西南十五里,进入山秀林茂的桃花源景区,再行二三里,便是水溪渡口。一袋烟的工夫,便听得摆渡老翁一声唿哨,锚起舟行,惊起数点白鹭。从船舱望去,苍茫江面,水汽缭绕。溯江而上,20分钟后便可见屋舍点点,星布于白鳞洲上,同属武陵渔村的广福殿村就在这左岸。千里沅江自云贵高原奔腾而下,行至婉转的湘西北丘陵,终于收敛了砯崖转石的莽撞与豪气。千百年来,正是这一溪活水滋润了武陵人家“乐渔而归”的丰收喜悦,涵蕴了“桃源深处有人家”的神秘想象。今日,前人描摹绘就的桃花源已成旅游胜地,而一江之隔的武陵渔村仍保持着部分樵村渔浦、凿饮耕食的作息。

image.png

弃舟上岸,豁然开朗。静谧的沅江缓缓流过,远处山丘竹涌碧涛。二三层的现代小楼依山而建,散布在繁花茂树之中。田间时有白鹭啄食,把这丰年荣景点缀成诗。

堤岸有长长的石阶延伸到江边埠头,女人在这浣洗,身后是嬉戏的孩童。老人们坐在渡口树下,品擂茶谈闲天,看渡船往来,一趟一趟。没有比武陵渔村更足以表征安适恬静的乡村生活的了。

image.png

广福殿村村中山道上铺满青黄色的鹅卵石,在漫长的雨季里养出湿滑的青苔。一路杂花生树,遇山腰土地平旷处,便是人家。青石砖混合水泥,打开门窗,沅江竹林即在眼前。

image.png

白鳞洲独处江心,往来皆需渡船。几十年前,武陵渔民还用着木桨摇曳着破旧的乌篷船;如今,机械装置已经成为他们最基本的工具。每天晨曦未至,便有渔民、菜农荷担,鱼贯登上机器轰鸣的渡船,去对岸的早市“赶场”。

image.png

彭明强、彭明林兄弟是白鳞洲村最后的渔民,只有天气好的时候才会出船。他们已打算在这个秋天把仅剩的几十只鸬鹚再卖掉一些,“也许会留几只,等以后游客多了,拍照用”。随着传统捕捞技术的淘汰,武陵渔村1000多年的渔业文明正在转身。

傍晚,运气好的话,能看到零落渔火撒网大江。回首渔村,青瓦白墙飞云檐,掩映在星星灯火里。

image.png